首例「猴痘」確診個案入侵台灣!令不少民眾人心惶惶,類似天花的猴痘雖然致死率不高,但若是不小心感染,皮膚恐長滿皮疹、水泡,甚至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大家還是別輕忽,得小心防範。
首例確診者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
- 6/16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
- 6/20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
- 6/21、22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猴痘是什麼?
- 「猴痘」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
猴痘8大病徵
高燒、發冷、頭痛、背痛、肌肉痛、咳嗽,在眼內、臉部、軀幹和生殖器會發類似天花的皰疹。
皰疹通常於10天後結痂並留下疤痕,也有約5成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由於天花不會出現此病徵,可藉此作為兩者的區別。
- 潛伏期:5~21天,通常為6~13天。
- 致死率:0%到11%。
- 傳染途徑:人畜共通傳染、人傳人。
- 之所以叫「猴痘」,源自於 1958 年,從丹麥一所研究小兒麻痺症疫苗的實驗室裡圈養的食蟹猴爆發水皰病,是人類首次發現猴痘病毒。
- 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感染猴痘病毒,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但極少出現在非洲以外國家。
- 本波疫情於今年5月在英國開始傳播,病例以男性為主,大部分曾與男性發生性行為者。
猴痘與天花有什麼差異?
- 猴痘與天花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 天花症狀:染疫後12天內,出現發燒、肌肉痛、頭痛症狀。幾天後,口咽部分的黏膜會長出紅疹,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密集的皮疹。
- 潛伏期:7天~17天。
- 致死率:0%~30%。
- 傳染途徑:人畜共通傳染、空氣傳播。
- 天花的疫苗接種導致天花在1980年宣佈被撲滅。
防範與治療
旅遊時:
-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
- 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避免生食,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疑似確診:返國入境時若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檢疫人員,並確實配戴口罩並儘速就醫,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
醫療防護:
- 病毒可能會透過接觸病患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醫療照護人員採檢時穿戴手套、隔離衣、高效過濾口罩(N95或同等級以上的口罩)、護目鏡/全面罩。
- 同住家人或密切接觸者應配戴好醫療用口罩。
- 密切接觸者,應進行健康監測至與確定病例最近一次接觸日後21天。
猴痘治療:
- 台灣目前尚未引進相關的抗病毒藥物,目前多數國家透過PCR確診之病例樣本均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致死率約為1%。
- 小知識:猴痘病毒分為 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
- 小知識:猴痘病毒分為 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
- 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
- 治療過程中應著重於照顧皮疹,讓皮疹處保持乾燥,需要時可用敷料覆蓋保護。
參考資料:疾管署/Yahoo新聞/蘋果日報